语文课上的风景——我的12堂课

作者:景洪春

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定价:46.00元 页数:256页 ISBN: 978-7-5598-2256-7

购买

语文课上的风景——我的12堂课

本书卖点:

1.本书内容聚焦阅读教学,课例均在全国多个平台展示交流,有极大的受众。

2.点评者均为中小学阅读教学领域的最重量级专家及名师,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3.景洪春老师在语文科研及教学领域的影响。


作者简介:

景洪春,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语文教研员,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第四届“双名工程”攻关计划主持人,上海市语文德育实训基地导师,闵行区领军人才,景洪春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兼职导师,先后在各地主讲示范课二百余节,做讲座三百余场,著有《为你解忧》《景洪春讲语文》,主编《我们这样教作文》,参编6本,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八十余篇。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上海市特级教师、语文教研员景洪春近年来执教的示范课中,撷取了有关阅读教学的十堂课,是景洪春老师“目中有人,教文育人”语文教学思想的智慧体现。其中包括《匆匆》《观潮》《火烧云》等经典篇目。景洪春以其丰厚的教学智慧,结合具体课例做了诠释,吴忠豪、孙双金,周益民、张学伟等语文界大咖做了精彩点评。对一线教师有着极强的示范效应,同时对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者也有极大的启发。

简要目录:


目 录

我的阅读课堂

教得理性而大气

《中彩那天》教学实 录 / 3

读书须知出入法 贾志敏 / 10

备课时的两次追问 / 12

横看成岭侧成峰

《唯一的听众》磨课记录 / 15

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与景洪春老师磨课 吴忠豪 / 28

其实我们可以更酣畅地对话 / 30

尊重原初体验,提升言语智 慧

《看不见的爱》教学实录与反思 / 35

看得见的学习,看得见的成长——景洪春老师《看不见的爱》教学赏析 冷玉斌 / 45

语境,还是语境 / 50

雄辩中的“大”境界

《晏子使楚》(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 52

让我们的语文课荡起双桨 兰保民 / 61

《晏子使楚》文本解读与教学建议 / 65

比较中甄别,表达中习得

《我们家的男子汉》教学实录与反思 / 70

充满思维张力的语文课 谢江峰 / 79

好一个“优先发言 卡” / 82

在比喻的丛林里

《观潮》教学实 录 / 85

向青草更青处迈 进——景洪春老师的《观潮》与语文课堂的学习深度 于 龙 / 93

儿童习作常见病例研究初探 / 97

自出机杼,遇水搭桥

《赵州桥》教学实录 / 106

“老课文”教出新境界——评景洪春老师执教《赵州桥》 陈 涛 / 114

我是助教(外四 篇)——我这样当语文老 师 / 116

涵泳语言兴味长

《火烧云》教学实录与反思 / 121

语文教师的立场 薛 峰 / 128

积累语用经验,提升语感品质 / 129

目 录 | 3

朗朗书声,挽住如飞的“日 子”

《匆匆》教学实 录与评析 / 134

聚焦语用,还需凸显文体特点——评景洪春老师执教《匆匆》 王林波 / 143

一切皆“着我之 色”——《匆匆》教学手记 / 145

故事里藏着智与理

《狐狸分奶酪》教学实录 / 148

“链”之教学艺术 张敏华 / 161

低段教师要善于搭建“言语桥 梁” / 163

我的作文课堂

欣赏 实践 内 化

《作文月报》讲评课教学实录与反思 / 169

由“悦纳”开启的作文教学 周益民 / 180

《作文月报》的校际联动实验 / 183

作文课堂亦是“学 堂”

《读古文编故事》教学实录 / 189

用“活”方法,教“活”古文——评景洪春老师执教《读古文编故事》 张学伟/ 199

顺学而教——作文教学的最佳路径 / 203

我的读书笔记

为师者,必须有精湛的思 想——读于漪新著《语文的尊严》有感 / 213

芬芳的幽香永驻人 间——读唐兰先生《中国文字学》 / 218

种出一棵属于自己的树——读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有感 / 223

大家“小书”,教你写作——王鼎钧《作文七巧》读后感 / 229

于漪作文讲评课的教学论透视——《于漪老师教作文》等书读后有感 / 233

代后记 从“如临其境”走向“身历其境” / 239


编辑推荐:

本书稿是上海市闵行区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景洪春老师的课堂教学专辑。全书共分三个部分:我的阅读课堂、我的作文课堂、我的读书笔记。内容上,涉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识字、语词、阅读、作文教学及教师阅读等方面,涵盖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对一线教师极具指导性。尤其在作文教学方面,作者有一套独特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彰显作者本人的教学魅力。 名家推荐: 这本专辑所收录的每一个课例,有带着鲜活露水的课堂教学实践,有执教者个人纵向发展的理性思考,有他人对这一堂课的观点和看法。既感性,可观察,又理性,有深度;既有历时性的个人思考轨迹,又有不同主体的多元声音。可见景老师并不是把这些课当作样板课、示范课,而是通过这些课来引发探讨一些问题,也引发更多的思考和更深入的研究。 ——人民教育家 于漪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