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希特的优雅与利爪

system 2024-01-01 33 返回列表

如果说“里尔克的诗艺是献给艺术的”,那么“布莱希特的诗艺则是献给社会革命的”。在其流动、激荡、活跃的一生,诗歌几乎就是他的“日常巡察和呼吸”,他瞩目战争、政治、社会事件,更忧心这一切背后人本身的苦难;他的诗句看似浅白,素淡,却以反讽、讥谑、戏仿的利刃刺入夜的黑暗和寒冷。

“坏人畏惧你的利爪。好人喜欢你的优雅。”布莱希特曾希望别人如此评价自己的诗句。在这位与中国文化结下不解之缘的诗人诞辰126年之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文学纪念碑推出布莱希特诗歌新译本——《诗歌的坏时代:布莱希特诗选》。318首选自人生各阶段的诗歌为我们全面呈现了诗人布莱希特风格多样的诗艺。

2024年3月23日下午,作家、文学评论家赵松,诗人、学者、同济大学教师胡桑,华东师范大学德语系教师黄雪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程卫平做客思南文学之家,聚焦布莱希特的诗人身份,以“优雅与利爪”为题,就《诗歌的坏时代:布莱希特诗选》一书展开分享。

1.jpg

莱希特的人生历程与诗歌创作

程卫平:大家应该对布莱希特不是很陌生,他是一位德国诗人,但是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可能对布莱希特的认识都是停留在一个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的身份上,他的名字经常在戏剧学院被老师所提起,他的名字经常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捆绑在一起,但是很少有人把他的名字和里尔克、歌德或者是策兰联系在一起,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其实布莱希特是非常勤奋和了不起的诗人,他不算长的一生,从1898年2月10日出生到1956年逝世于柏林,只活了58岁,但是他在58年中写了超过2300多首诗,这对于20世纪任何一个诗人来说都是一个惊人的创作量,更何况他还写了其他的长篇小说和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那些剧作,比如说《大胆妈妈和他的孩子们》,比如说《高加索灰阑记》《伽利略传》《四川好人》等等,所以他是创作力量非常强大、非常有创作能量的作家和诗人。

黄雪媛:我是译者,但是我本来以为译者应该在翻译完之后就退居幕后,应该躲起来,不要声响,让读者和专家去评论,这是一个译者应该有的清醒态度。就像厨师做好一桌菜,用一锅的材料做好之后,就应该待在厨房里面,让美食家去评判,而不要凑到桌前自卖自夸。或者说就像一个手工艺人捧出一个陶器之后交给客户,或者就像德语里对译者的称呼,原来的意思是摆渡人,摆渡人把货物送到岸边,然后他就应该去下一趟旅程接下一趟货物了,不应该站在岸边把自己原来的任务给忘了。

我们今天主要聚焦的是布莱希特的诗人身份,谈谈布莱希特的诗歌。他曾经在一首诗歌里这样说,他说“坏人畏惧你的利爪,好人喜欢你的优雅,我也乐于听见别人这样评价我的诗行”。我觉得前两句特别棒,虽然是他的理想,也可以说是对他布莱希特的某种概括。利爪就不用说了,优雅呢,等下会听三位老师给我们分享,所以我们今天来谈谈布莱希特的“优雅与利爪”“幽暗与光明”。

然后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布莱希特还是蛮幸运的,没有被派到前线,而是做了卫生兵,而且一年服役就结束了,所以留得了一条性命,但是也目睹了整个世界的崩塌。最后魏玛共和国动荡和生机勃勃,也是布莱希特天才涌现的十几年,最后是作为进步作家、左翼作家被流放的岁月,1933年到1947年,所以十几年都在欧洲大陆,流亡之后再从海参崴出发到了美国,在美国待了几年,1946年回来,1947年在瑞士稍微观察了一下,最后逃到了东德,直到他最后去世,最后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去世的,也就是他一生是动荡不安的,这些动荡不安全然体现在了他318首诗当中。我作为译者,我觉得我对他了解不够多,因为2300首诗我只翻译了318首诗,1/6不到、1/7多一点,但是正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所以我只能够把自己有限的热情和爱交给布莱希特,冷落一下里尔克和策兰,然后交给这三百多首,让大家能够管中窥豹。

布莱希特如何书写爱情

胡桑:我读过一本他的情诗集,德语版的,只收他的情诗,封面也非常温情,一男一女侧面站着,靠着一面墙,书的氛围是那种暧昧的粉红色,所以他其实有很柔情的那一面。他很多面,我还是要强调,他的多面里有些东西是从来不变的,他一直要去让那些身边的人、那些跟他处于同一时代、同一语言或同一生活中的人发出声音,让他们的情感、他们体验事物看世界的方式到他的诗歌里来。我比较喜欢他的爱情诗是《爱的三行诗》。尤其最后一句,我觉得很厉害,里面有沉思,同时也有深沉的体验,超越了一般意义上我们对爱的通俗理解。

6.jpg

黄雪媛:或者是神秘的理解,原话是爱对于那些正在恋爱中的人来说只不过是停留或短暂的支撑。胡桑你为什么喜欢这首?

胡桑:这里面体现了他对诗歌一以贯之的所谓的伦理感,就是刚才你说的去神秘主义,他和里尔克很重要的区别,里尔克的诗不能称之为是一种伦理的诗,而是一种神圣的诗。

黄雪媛:像是艺术圣殿里的圣徒。

胡桑:布莱希特处理的是个体之间的关系,我理解的是他有伦理性,这种伦理性也是去神秘主义的。他为什么也不喜欢里尔克,他觉得里尔克有神秘主义,他是用神秘主义来言说爱或者言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里尔克也是喜欢写爱的诗人,但是他的爱里总是有个高高的声音让我们爱,很多事情要听主发言。但是在布莱希特的诗里不需要那个高高的声音,他需要自己去寻找或者自己主动的去献出自己的身体或情感,与之陪伴、与之面对、与之双飞双行。

黄雪媛:但是他在双飞双行的时候很清醒,因为这只是短暂地分享美丽的天空,这也是布莱希特情诗的重要时刻,爱像云朵,马上就会消逝,美是很美,但千万不要以为爱会维持长久。里尔克有一首特别著名的诗《情歌》,最后几句跟布莱希特这首截然相反,布莱希特说爱不过是情人之间的一个停留,而里尔克那首情诗里说:“是哪个琴师把我们握在手中?是谁把我们紧绷在琴弓上,用两根弦发出同一个音?哦,甜美的歌。”那个琴手就是上帝,上帝把两个凡人绷在了琴弓之上发出了和谐的音,那种神秘性,而布莱希特就是要戳破这种神秘性,布莱希特说话非常冲,他说里尔克是个好人,但是里尔克那些都是香喷喷的词语。我们既喜欢布莱希特,也顺服于里尔克的那种纯粹之诗。读里尔克会让整个人都宁静起来,而读布莱希特让整个人都动起来。    

赵松:布莱希特是让人清醒的,不会让你陷入幻觉或者陷入以为自己会抵达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更神圣的高度,在布莱希特眼中显然是一种幻觉。而且布莱希特有一首诗,我记不住原句了,大概意思有点像中国唐诗三百首的最后一首,“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黄雪媛:他说的是这个东西很少,一定要尽快将它啜饮,不要浪费时间。他为什么说抵抗诱惑呢?其实是仿造神父,劝解他的信徒们,你们不要受情欲的诱惑或金钱的诱惑,他反其道而行之,你们不要听上帝的,而要及时行乐。

赵松:他就是很简单,人就是这么一个物质化的存在,是生命有限的个体,你想和不想,这一生都会很快过去,这就是一个过程,你从出生那天就像被抛出来一样,会有落下的那一刻,你还以为你有多少时间可以去想,其实在你没想好的时候就过去了,所以很多时候你更多地需要珍惜此时此刻应该珍惜的东西。

胡桑:他的爱情诗里还有很多东西,包括他的非爱情诗,他不会让我们沉溺其中,他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不断地在变化,甚至还有残酷的东西不断出现,还有冷漠疏离于你的东西出现。所以他的爱情是置身在这样一个急剧变化的有时候让你感到冷漠的世界里面,才显得更温暖,但是他的温暖又不是让你完全沉浸进去,而是让你在短暂的稍纵即逝的瞬间去珍惜。

我读一首他写给他恋人的诗,他的恋人很多,这是传记作家非常喜欢写的题材,甚至有本叫《布莱希特的情人》。“黑暗岁月笼罩另一座城池,但脚步依然轻快,额头依然光洁。心肠冷酷的人类,无动于衷,与久贮的冻鱼并无分别,可是心啊,依然跳得飞快,笑容也还是那么温软。”这里面有一个“但”、一个“可是”,都是转折,从黑暗到光洁,从冷酷到温软,爱情在黑暗和冷酷的世界,在人和人的关系里展开了让你感到轻快、光洁又温软微笑的东西。布莱希特也擅长辩证法,但是他是文学辩证法,他在不断肯定、否定的移动中,让我们感觉到世界的真相是什么,我们大家组成的人世里,温暖的东西他告诉你,冷酷的东西他也告诉你,生命是值得依恋的,尽管他经常批判世界,但是他觉得生命是要我们去爱的,这个世界也需要我们去穿越,而不是绕过。穿过世界的姿态就是他从早年到晚年的诗歌写作一直有的姿态。    

 黄雪媛:刚才胡桑说到生活是用来爱的,你刚才说生活中有很多温软的、爱的东西,其实布莱希特的诗歌里,我在这本诗选中选了很多生活之爱以及瞬间的享受,他就是有一种瞬间享受的勇气和乐趣,但是布莱希特不是一个纯粹的伊壁鸠鲁式的享乐主义者,他有一点斯多葛主义的克制,所以是在伊壁鸠鲁的这种享乐主义和斯多葛主义的节俭主义中获得了一个很好的平衡。

 他做过七个礼拜的富人,他出了一部戏以后挣了一大笔钱,他没有流亡之前买了一座洋房,他很开心,这座房子好得不得了,还没搬进去之前,他就每天晚上去看看,白天也去看看,中午也去看看,外围走一圈。等到真正搬进去以后,欣赏地板、扶手,包括阳台上的橡木桌椅,他非常享受。但是七个礼拜以后就被赶出去了,流亡了,所以他也很心甘情愿,他说我其实可以撒谎来获得这个房产,只要说几句谎言就可以留下,但是世界上值得他争取的还有更多,所以他放弃了,所以他在富裕的时候就享受、在节俭的时候就切换掉,要轻装上阵,他有一首诗说你要学会边走路边打点行装,要抛掉一切没有用的。逃亡的时候,照理诗人是最爱书的,他把书全散掉了,留给朋友了,只留了一个小皮带和一个小烟斗。他说在这样的时期,因为不知道明天会不会被抓走,他说小皮带和烟斗能为我做的更多。    

  我再读一首我喜欢的《可爱的气味》,他在东德享有一定的特权,但是他时刻警醒自己说,要知道什么样的特权帮我弄到了这样的生活条件,当我每天开着车穿过废墟,看到那些像在洞穴里一样的人的时候,我一定要提醒自己,我的行李箱还搁在柜子上方。说明他仍然处于流亡状态,内心的流亡状态。《可爱的气味》是他的一种偶发性的诗歌,布莱希特的诗歌有很多偶发性,就像记录日常碎片一样。

《可爱的气味》:“农民花园里的玫瑰,散发天鹅绒般的香气,芝麻面包棍,香得珍贵。但怎么能说 汽油味就闻着不好?新鲜的白面包、桃子和开心果的味道也很好,但没有什么能否定汽油的味道。即使雄马、骆驼和水牛的气味,行家闻着也倍感愉悦,但是,令人无法抗拒的只有汽油的味道。”

因为布莱希特喜欢开车,年轻时候条件好的时候,一身皮夹克,短的、长的,开着汽车,还喜欢自己修理摩托车,属于城市里的时髦青年,到晚年的时候他还是喜欢汽油味。这首诗非常日常,而且老男人的爱好也在里面。

黄雪媛:生前就出版了170几首诗,即使在60年代也出版的不多,全面的出版应该是70年代以后。

赵松:他有很明确的态度,他觉得这是很私人的爱好,没有必要印出来,我觉得他有点过于清醒,他是很清醒的人。

黄雪媛:他不仅清醒,而且对自己没有太多的兴趣,他的兴趣在于社会、现实,他不自恋。

赵松:他不自恋,读很多诗人的诗的时候,感觉有个人在远处拼命地向你挥手,想让你看到他,但是你看不到他。像布莱希特这种诗人,哪怕借助译者的语言转化了,他依然保持很强大的力量和感染力,他突然站在你面前,那些字好像是他敲打在你的脑海里,你无法拒绝,所以这种诗人是真正的诗人。包括我们小时候学的古诗,之所以能流传这么多年,它就是有这种力量,尽管它是那个时代的语言,但依然有强大的力量。通过不同语言的转化,但是感染力和强大的魅力依然保持着,这很能说明布莱希特厉害的地方。